2020年,對很多塑料制品而言將是“生死線”。
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到2020年底,我國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意見》
今年以來,國家和各地方層面均出臺了一攬子針對當前塑料制品帶來的“白色污染”的新 政。先是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譽為2008年“限塑令”的升級版,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時間表;隨后,國家發改委又出臺了《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禁塑目錄》),該目錄包括6類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制品與7類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而將于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 民共和 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更是明確規定,未遵守國家有關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的,將處以一萬至十萬元的罰款。
三大政策法規接連發布,從“限塑”升級為“禁塑”到細化法律責任到明確懲治條文,可以看出我國對白色污染治理的決心與信心!消除白色污染的攻堅戰,也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打響!此次《意見》,與以往的相比,具有三大亮點,這三大亮點猶如三把利刃,為接下來的戰役披荊斬棘、鋪平道路!
亮點一:構建整體塑料產業鏈
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塑料制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續上升。我國已然成為全球大的塑料生產國與消費國。
每個快遞的包裝,都離不開塑料制品
塑料包裝大的問題是用完就被扔掉,沒有被當作資源性產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產生特征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快遞行業共消耗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塑料包裝廢棄物中,僅1.77萬噸會被再生利用。
《意見》的一大亮點在于,著眼于整體塑料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提出構建塑料回收管理體系和步驟,從不同層面上發力,比如規范企業的生產,健全垃圾回收體系等。配套的監管、政策和科技研發方面也有了比較全面的體系規劃。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與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相比,《意見》具有系統性、協同性和有序性。《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體現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長效機制。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圖片源于:中國網)
亮點二:明確任務完成時間節點
升級版的限塑令針對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對環境的危害。此次《意見》的大亮點是,明確設置了完成任務的時間節點:今年開始,率先在部分地區和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鎮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前有《意見》作出綱領性硬性要求,對全國各地的塑料制品廠商下達后期限,后有《固廢法》根據我國當前固體廢物處置現狀,針對違反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的行為,規定具體的法律責任以及罰款金額。兩部政策性文件,從上層的高度,到下層的實施雙管齊下,這是對“禁限”行為的規范。處罰有法可依,執法才能更具可操作性。”泰利能源董事長劉洪表示。
亮點三:源頭阻斷不合規產品生產
《意見》對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都提出了禁令!比如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隨后出臺的《禁塑目錄》提出了更為詳細的品種、使用范圍等規定,并要求目錄涉及品類的細化標準將根據實施情況動態調整。這是此次《意見》的又一亮點:運用政策的手腕,直接從源頭切斷“白色污染”,阻斷不合規產品的生產!
對不可降解塑料袋說“不”
“解決塑料污染,光靠后端的分類、回收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依靠源頭減量,從源頭掐斷污染的胚芽!”劉洪董事長在泰利能源與南方科技大學組織的硅藻殼改性生物質全降解塑料項目會議上提到,“2020年,好比南昌起義的1927年,而《意見》就是打響全國全面消滅白色污染這場攻堅戰的第一槍!《意見》明確禁止、限制一部分塑料產品,從源頭上阻斷這些產品的生產,這有利于減輕末端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壓力。我們這個項目的意義尤為重大,早一天研發出能完美替代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物質全降解塑料,就能早一天結束這場戰役,贏得勝利!”